• 顶部广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详细介绍 >
资讯信息

让职称评审成为创新推进剂

2020.12.17点击:

汤华臻


本市《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日前发布,首次将两个研究系列纳入社会化评价,并首次实行科研人员分类评价。


职称改革新进展备受关注并广受好评,重要原因在于其遵循了“干什么、评什么”的根本逻辑。过往说起职称评审,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的吐槽不绝于耳。但这样那样的弊端,归根到底还是评价标准过于机械单一。不管理论研究还是基层实践,无论基础学科还是应用领域,都面对同一把尺子,自然导致有人不得不削足适履,有人成了遗珠弃璧。这些年,不同层级的改革对此都有关注,但相对来说,此前更多是在硬性指标上“做减法”。北京此番动作则是为不同“工种”量体裁衣,显然更为重要。


人才成长自有其规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自有其特点。有人擅长基础研究,有人热衷实操应用,大家的选择虽不同,但都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都值得也应该得到平等重视。于此而言,评价能力高低、贡献多寡,仅以“应用研究”的标准,或简单套用“基础研究”的考核,对其他各类人才而言,有失公平也并不科学。正视每个领域的职业特点,克服评价体系的“一刀切”,一方面将有利于人们从职称“标配”中解套,减少无谓的消耗和投入。另一方面,也将释放出积极信号——只要精耕主业,就能收获正向回馈。


今天,创新创业正成为发展新动力,各行各业前所未有渴盼人才。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资源、盘活市场,必要而迫切。“干什么、评什么”走出了关键一步,最终形成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跟进。比如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效益、技术推广成效等,该如何计量?再具体一些,比如急诊科医生、实验教师型教授,若不需要论文,又该采用什么评价指标?这些具体而微的调校,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职业规划和晋升路径,也决定了改革红利能否最终落到每一个愿钻研、能研究、肯付出的人身上。


职称评审机制已走过了二十多年,不断审视其“风向标”功能,与时俱进推动改革,令其始终与建设发展、行业需求相匹配,是这一制度完善自身的必须,更是未来选拔人才的必然。




(责任编辑:常辰)


【来源:北京日报】

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社 | 往期杂志 | 收录文章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单位:《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社 国际刊号:ISSN 1007-872X 国内刊号:CN 22-1217/O1 邮发代号:12-377
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本站仅作组稿宣传非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