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部广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详细介绍 >
资讯信息

“过度的教育”和“教育不足”并存,专家热议—— 如何夯实素养导向的初中教育

2020.11.30点击:

当前的初中教育面临什么挑战?课堂教学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什么?日前,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基础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就此进行研讨。



初中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初中教育面临过度的教育和教育不足两重问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莉莉说,一方面,学生学习时间长,学习存在高难度、强记忆、“剧场效应”等特点,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兴趣、选择性、想象力、创造力、迁移力等方面表现不足。



“初中阶段不是收获的季节,重点应关注如何打好基础。”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认为,破解初中教育的问题,要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把核心素养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有可能为学生打好终身管理的基础。”



申继亮认为,初中教育改革需要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处理好知识与价值、努力与兴趣的关系;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处理好全体与个体、全面与个性的关系;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处理好理论与现实、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刘莉莉认为,初中校长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选择,进行机制创新和精细管理,从关注课程、教学到关注整体和系统,教育评价要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提高教育质量,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因材施教;要树立人才多样化观念,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课堂要“让学习真正发生”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认为,目前教学还存在着追求高分与追求素养两张皮现象。对基础学科来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知识经过若干专题单元的设计,在不断结构化的过程中,逐步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内心世界相联系。知识的积累与素养的发展二者并不矛盾。



“基于这个目标,从学科教学到学校的教学体系,都需要重新设计学生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富有挑战、全身心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全部感官,理解用符号表达的知识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这是我们今天初中教学所要追求的核心。”尹后庆说。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刘艳萍表示,课堂教学要关注“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在目标的引领下,师生共同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任务,过程性评价伴随始终,逐渐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



“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学习,是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必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说,2014年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启动以来,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课堂教学改革再进行下去,一定是走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到底深在哪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指出,深度学习要让学习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动手、动脑、动心,学习才会真正发生。从知识结构上讲,深度学习要“深”到知识的根源处,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联。



“深度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变革提供了思路,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专业的规范,并正在催生新的教学形态,也就是指向核心素养、反映教学方式变革的单元教学。”莫景祺说。



唤醒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觉



“初中教育下续小学教育,上接高中阶段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枢纽,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关心教师个人发展,还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学校教育生态。”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说。



顾明远表示,提升教育质量,学校要通过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为教师成长赋能,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教师活力;区域要充分发挥教研力量为教师成长赋能,教研要回应时代变化,主动作为,支持教师将育人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从师德、师能、思维教育三个方面谈到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他看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师德,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思维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而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正因如此,我们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必须突出思维教学。”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周增为认为未来优秀教师的特征是拥有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而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目标,这是教师成长规律,也是教育发展之道。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专家工作组执行秘书长黄贵珍表示,时代的飞跃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育与信息化、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大推动力,名师更要率先垂范,积极地探索新技术、新方法。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6日第11版



版名:课程周刊



作者:本报记者 王家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社 | 往期杂志 | 收录文章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单位:《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社 国际刊号:ISSN 1007-872X 国内刊号:CN 22-1217/O1 邮发代号:12-377
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本站仅作组稿宣传非社网